簡介:李順華,1960年生,巴南區人,云南先見裝飾材料有限公司創辦人、法人代表,云南省林產業協會副會長。
感言:重慶人敢拼敢闖的性格,成全了我今天的事業。
打拼多年,成“行業晴雨表”
李順華出生于1960年,巴南區南彭鎮大漁村人。1977年他初中畢業后,先后在煤礦、橋梁公司上過班。1988年,下海辦起了家具廠。
1995年,在云南的親戚告訴李順華,當地對板材需求量大,利潤空間也不小。李順華當即運了兩車皮蔗渣板到云南賣,2個月時間里居然賺了10多萬元。
從重慶運貨到云南,運費不低,還耗費時間。李順華想,如果在云南本地生產板材,豈不是利潤空間更大?他說干就干,很快便與人合伙在昆明開辦了一家板材加工廠。
1996年合伙人撤資,李順華堅信工廠的產品市場前景廣闊,便四處籌資,將合伙人的所有股權買了下來。
從1997年開始,板材加工廠生產規模迅速擴大,年利潤上升到200多萬元。2010年,李順華在昆明市板橋街道新建了一家大型板材加工廠,占地面積100多畝。其間,創辦了云南先見裝飾材料有限公司。
從那時候起,工廠的板材產品開始銷往成都、重慶、貴陽等地,年利潤達到300萬元。
“他在昆明板材行業素有‘行業晴雨表’之稱。”當地一位同行稱,李順華經常在國內外“走動”,對全國板材市場行情了如指掌。
楚雄彝族自治州的雙柏華興人造板廠,一度因為虧損嚴重而停產。李順華的云南先見裝飾材料有限公司參與經營后,投入500萬多元進行設備改造,讓該廠中纖板生產線年加工能力上升到80萬立方米,很快扭虧為盈。
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瀘溪縣粵滬木業,經營狀況最糟糕時虧損額累計達4000萬元。李順華接手后,投入1000萬元進行技術改造,將該企業年生產板材能力提升到10萬立方米,年產值達1.2億元。
保護生態,建4000畝速生林基地
房屋裝修、家具制造都需要使用板材,近年來,國內市場上對板材的需求量急劇上升。
“看到那些長了七八十年的大樹被砍伐,心情很沉重。”李順華說,大量采伐實木會破壞生態環境,所幸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人造板家具了,“人造板的使用可以讓全國林木消耗量大幅減少。”
李順華從事人造板材加工,長期以來一直堅持一個原則,那就是盡最大能力保護環境,減少對生態植被的破壞。
林業“三剩物”是采伐剩余物(指枝丫、樹梢、樹皮、樹葉、樹根及藤條、灌木等)、造材剩余物(指造材截頭)和加工剩余物(指板皮、板材、木竹截頭、碎單板、木芯、刨花、木塊、邊角余料)的統稱。
李順華的板材工廠,生產人造板所用原材料主要是林業“三剩物”,與此同時,堅決不用那些胸徑大于10厘米的天然林木。
據介紹,瀘溪縣林區每年有約20萬噸的枝丫、樹梢、樹皮、樹葉等林業“三剩物”,雙柏華興人造板廠在每年生產中利用這些“林區廢物”達13萬噸。
除了充分利用林業“三剩物”作原材料,近年來李順華還開始建設速生林基地,為板材廠提供原材料。2011年,他在楚雄流轉4000畝坡地建起了桉樹原料林基地,并帶動當地農民大規模種植桉樹。
他透露,這些桉樹種植5-10年后就可以采伐,農民每畝可收入5000元,“這樣既解決了人造板生產的原材料供應問題,又帶動了農民增收。”
此外,李順華還特別重視板材生產加工環節的環保技能改造。瀘溪縣粵滬木業過去用樹皮、木材邊角料作燃料,每年用量達1萬噸。經環保技改選用爐子加熱后,這些樹皮、木材邊角料轉變用途成了板材加工原材料。
李順華說,僅在燃料環保技改方面,近年來公司就投資了900多萬元。
回報家鄉,將環保項目引入重慶
松材線蟲病又稱松枯萎病,是一種毀滅性蟲害。遭受松材線蟲侵襲的松樹,往往整株干枯死亡,最終腐爛。作為重慶人,李順華非常關注家鄉對松材線蟲病的管控處置情況。
2015年,李順華了解到一項松材疫木處置新技術:感染松材線蟲病的疫木在80℃高溫條件下進行烘烤處理后,可用于生產、加工家具。這項技術的使用可減少松材疫木焚燒帶來的財力消耗、資源浪費,同時還能將松材疫木生產、加工成家具,“既有社會價值,又有經濟效益”。
去年,李順華將這個項目引入巴南區界石鎮,與人合伙投資500萬元,創辦了重慶盛元疫木處置有限公司,專門處置松材疫木,年處置能力10萬立方米。
接受記者采訪時,李順華還詳細介紹了“常壓節能褐煤氣化爐”項目。他說,這種常壓節能褐煤氣化爐與傳統鍋爐及柴油、液化氣、管化氣、管道燃氣灶具相比,可降低燃料成本40%以上;火力強,火焰高度達600mm,持續火溫1100-1200℃;采用全封閉氣化技術,能大幅減少煙塵排放,具有較高推廣價值。
“這種氣化爐節能、高效、環保,且安全、穩定,使用方便。”李順華坦言,接觸到這個項目后,他的第一念頭就是將其引進到重慶,為家鄉的生態環保建設盡一份力。
現在,李順華正對重慶市場進行深入考察。“希望這個項目能早日落戶家鄉。”他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