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逸周書·王會篇》記載,早在公元前1027年西周成王時期,陰沉木便已成貢品,以其“不朽”的可貴品質,成為皇家棺木用材。
由于陰沉木歷經時光與流水打磨,不變形、分量重、密度高并不被蟲蟻所蛀,堪稱“樹中之精、木中之魂”,故世人將視作辟邪、納福、鎮宅之寶,歷朝歷代的皇親貴族、達官顯貴、文人雅士均把陰沉木家具及藝術品留傳子孫,期望福澤延綿。到了清朝,帝王更是將其列為皇家專用之材,民間不可私自采用,收藏價值由此可見一斑。
又因海南的自然地理環境得天獨厚,僅本土植物就有2000多種,所產陰沉木相較于其它區域也更具多樣性。從清朝文學家李調元所著的《南越筆記》中“烏木,瓊州諸島所產,土人折為著,行用甚廣”一段可知,我國古代使用的陰沉木大多出于海南、越南等地。而2004年海南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災讓萬泉河、昌化江、南渡江等流域的河水干涸,露出大量表面黑亮好似銅打鐵鑄、紋理細密如同織錦綾羅的陰沉木,更為此論述提供了佐證。
“我第一次看到海南陰沉木時,深感震驚。不僅為它鬼斧神工般天然形成的華麗造型,更為它身上蘊藏并昭示著千萬年間宇宙、自然與人的關聯。”當時已過不惑之年的張銳曾經是一名職業拳擊手,可那雙強壯有力的大手輕撫過段段陰沉木時,竟也因它的沉靜、溫良而變得柔軟。
這陰沉木,原來并不和許多人想象中一般“陰森森”又“死氣沉沉”,而是端莊沉穩卻又恣意挺拔,雖已碳化卻仿佛仍有勃勃生機,靜靜臥在那里便能盡顯智者之范。“上善若水,陰沉木如此氣韻,應是與水有著莫大關聯。”得好友畫家劉運良點撥,張銳豁然開朗,“它不應該叫‘陰沉木’,而應該叫‘水沉木’!”
而他沒有想到的是,“水沉木”之名一經傳開,廣受業內認同,又因其巧妙地避開了部分國人忌諱的“陰沉”之意,逐漸走進了商家視野和尋常人家。